一勺言 | 重仓杭州的那个大玩家笑而不语
一
今天排名靠前的地产主流玩家,大多是从2004年开始全国化扩张,2008年进入一个调整期,随后又大干快上,获得历史加速度。
期间,经历了在一二三四线城市「撤退与坚守」的拉锯反复。最近三年,才形成了今天的竞争格局与城市作战地图。
我做了一张表,简称「你的势力范围与你的爆款之城」。
「爆款城市」越多,一个房地产公司越有活力,也会越有竞争力。它是一个你证明江湖存在感的强指标。
没有「爆款城市」,你与对方的比赛很容易进入垃圾时间。
二
这张表格,排名不分先后,非常直观,简单一一做个解释。
相关数据截止于今年十月份
这张表你翻翻年报,就可以查得到,但是最重要的是,简单陈列的数字背后,是这张图未能显示的信息。
杭州是郁亮版万科在省会城市的菜篮子样本,200多亿元的池子里,竟然玩出十种以上的产业业态,多场景消费能力,目前省会城市几乎看不到第二家。
深圳是恒大209个城市中的高含金量之地,藏着恒大市值的未来密码。
南昌是绿地的福地与票仓,理由你懂的;
华夏幸福与龙湖分别起家于廊坊固安与重庆,他们已经走的很远,但究竟是否在心理依赖上走出了大本营,迄今成谜;
富力曾在太原是第一外来房产品牌,而融创在重庆拥挤的战场里,一直拥有一个决战之心:我必须是最后一个倒下的人。
济南是中海体系内,单城土地储备最多的城市,高达770多万方,绝对票仓之城。
关于不同公司各自版本的「爆款城市」,你怎么看?欢迎你留言中发表你的高论与理由。
你敢写我就敢放。
三
谈谈闽籍房企的这一波崛起。
以前我说过一句狂话:过去五年,地产界就只发生过三件大事:
1,碧桂园、恒大与融创对万科的和平崛起,除融创干了三仗之外,总体还算和平顺利;
2,万科股权争夺战;
3,万达的大象转型与转身。
如果非要加入第4点的话,我的判断是,地产军团中的闽籍概念股强势崛起:泰禾,旭辉,融信,阳光城,正荣与中骏。
一般来说,按照房地产行业重资产的投资驱动特征,只要你愿意投资,买地拓展,先制造出货值,组建一个高效营销体系,销售额就会领先,就有机会获得充满英雄主义与荷尔蒙气味的榜单的赞美。
这个逻辑全行业一致。你一旦成功崛起了,首先主要说明了一件事情:你在正确的时间,正确的城市,用正确的价格,买 48 31171 48 15044 0 0 1218 0 0:00:25 0:00:12 0:00:13 2889了正确的土地。
因此,这一波闽籍房企的崛起,首先是投资选址的胜利,继而才轮到产品与运营的胜利。
用这个逻辑链来评价融信,你会发现,它的扩张自逻辑与外界视角很不相同。
四
融信崛起,2016年的标签实在深刻,几乎代言了整个闽籍军团过去五年的公众形象。那一年,融信在公开土地市场上的进取姿态,让人看到了2013年泰禾的影子,「媒体待遇」自然也相当匹配。
但是,我们复盘回来,发现融信这几年其实做对了两件事情,大大降低了冲刺时的土地风险,呈现了极为反差的内外部风险视角。
第一件事,用合作开发的方式,既变对手为朋友,拓展了地块,又显著摊薄了土地风险。
今年7月,融信与海亮地产做了一笔29亿元的交易,合作过后,融信获得17城的35个项目,这些项目分布于合肥,郑州与西安等省会及周边城市,都是融信未曾涉足的城市。海亮管理层对项目拥有充分自主权,融信作为合作方,保持了团队的稳定性。
另外,翻开融信的年中报,还可以看到它在三个主要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合作开发,它的本质是一边扩张,一边去杠杆。
在福州,融信的项目早先大多是100%自己开发,但近年来已经出现很多50%以下权益操盘的项目;在杭州,除了杭州公馆100%外,融信的其他项目几乎全部在51%以下,有两个项目甚至以26%的持仓操盘;在上海,融信的项目持股比重全部在50%以下。
第二件事,融信重仓了杭州市场,2016年融信在杭州土地市场17连拍,市场认为融信比较激进,但融信对杭州的布局早于G20,杭州竞得的土地平均溢价率仅为27%,成为这一波杭州楼市量价齐升的最大受益者。
我们都知道,福州,厦门或漳州等数个城市,几乎共同是闽籍房企的传统阵地。它们虽然城市地位不像北上广深那么耀眼,但是,这几个城市都是高购买力城市,是地产商不能忽视的票仓城市。
在这样的共性背景下,闽籍房企之间的战略PK,就主要表现为:除了心理大本营与起家城市外,你还选择了哪些重点城市作为突破重点?
泰禾的答案重心是北京,正荣与旭辉是上海,融信的亮点则是杭州。
众所周知,杭州楼市自2015至今的反弹行情,主要始自两个互相关联的主逻辑:
1,地价推涨房价逻辑;
2,棚改货币化安置红利。
尤其是第二点,按照一勺言了解到的情况,杭州至少还能再吃一两年。前阵子去杭州,听说杭州未来一两年还有50个城中村要拆迁。
哎,幸福的不要不要的。听说融信杭州今年的单城销售额大概率突破200亿元。
五
去了一次上海,与融信总裁吴剑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沟通。
总体沟通下来,几个直观印象非常明显:
1,融信管理层很坦诚,他们对融信的短板并不回避,认为融信目前的规模诉求更重于利润诉求,更大的规模有助于给融信带来更好的安全边际,但管理层以利润考核。坦率来说,这个话能讲出来是需要勇气的。
2,融信在土地储备上的投入与跟投制的运用,显示出这个体系并不是为500亿元、800亿元准备的,它或许有更远大的目标。
吴剑提出了几个比较有趣的观点,我摘录下来,可以看看。
1,在战略层面,融信的规模诉求大于利润;在管理层面,融信的利润诉求大于规模。
2,在融信看来,一个城市深耕的合理标准是,进入前五强,单城销售额达到60亿—100亿元。
3,融信也会选择进入一些机会型的三四线城市,原则有三个:管理半径可以覆盖;客群购买力不错;自身对城市较为熟悉。
4,在当前的市场下,如果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价格下来了,那么去拿地反而会很安全,因为需求并未消失。
5,没有客群,找不到市场逻辑的土地,再便宜,融信也不会去拿的。
6,融信的跟投体系,在初心上激励的意图要大于制衡经理人的意图。如果限制很死,职业经理人反而会过于谨慎,不敢拿地拓展。
总体看下来,当日聊天主要勾勒出融信的投资路线图。今年年中,融信对海亮地产资产包的收购,让自己的投资布局进一步下沉。目前海亮地产管理团队相对独立运作,这样做,其实有两个好处:
1,资产包所在城市三四线城市有之,而融信团队更偏向为一二线搭建,保持原有管理层的独立运作,可以让最熟悉的人干最熟悉的事情;
2,原则上融信不会进入海亮地产已拓展城市,互有分工。这提供了一个学习三四城楼市深浅的时间,未来,融信规模的做大之路上,这点耐心与学费将被证明相当关键。
上文阅读提示: